城市雕塑,当有怎样的“自我修养” 主页 > 时政热点 > 时评转发
不久前,河南某县花费715万元建造的牛郎织女雕塑引发质疑,也让城市雕塑的话题引来热议。
城市雕塑,首先是公共设施,关乎城市形象,是城市环境的组成要素,也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反映。无论是凸显地域文化特色,还是纪念特定人物事件,建设雕塑必须考虑投入产出,必须详细评估论证。如果贸然上马,可能无法体现城市文化、形成文旅吸引力,沦为浮于表面的政绩工程。要知道,一些题材不当、内容不堪的劣质雕塑,前期花费不菲,后期拆除不易,浪费了财政资金,也会损害政府公信力。
针对一些雕塑尺度过大、品质不高、题材不适宜等问题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发布《关于加强大型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通知》,明确要加强城市雕塑的管控、管理和审查。这就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规划建设雕塑,规划、审批、设计等部门协同配合,把城市雕塑做得更出彩。人民城市人民建,众人之事众人商。在规划阶段,应发挥政府引导、专家评审、公众参与的作用,广泛征求各界意见,对建不建、值不值、妥不妥等问题反复论证、形成共识。在招标、建设阶段,应加强信息公开,强化社会监督。各方充分参与其中,城市雕塑才经得起群众的检验。
城市雕塑也是艺术作品。有人说:雕塑是美化城市的点睛之笔。长沙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,体现了指点江山的伟人气概;兰州的“黄河母亲”,象征黄河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;深圳的“开荒牛”,彰显着敢闯敢试的特区气质。好的雕塑能装点市容、美化环境,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启迪。相反,城市雕塑不尽如人意,反而有碍观瞻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雕塑不仅是技术活,更是艺术活。它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与巧思。加之城市雕塑被放置在公共场所,往往不可移动,过往人群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”,必须以更高的艺术标准审视其创作水平。
艺术创作要大胆创新,但城市雕塑设计也不能任性。必须看到,现代雕塑艺术快速发展,各个流派各展所长。广大艺术家尽情驰骋想象力,在风格、材料、技术等方面推陈出新,不断突破雕塑艺术的传统畛域。但不同于创作一线的探索、小众展览的新锐,城市雕塑需要符合大众接受习惯、对接公众审美观念。近年来,因为个人表达与社会观念脱节,甚至违背了主流价值、公序良俗,一些城市雕塑也引发争议。这说明: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、人民艺术。形象生动优美,趣味积极健康,格调雅俗共赏,应当成为城市雕塑的创作方向。
当然,城市雕塑的风格并非一成不变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歌颂人民、歌颂劳动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断涌现,成为建设岁月的时代坐标;改革开放以来,从政治历史的宏大题材到日常生活的惊鸿一瞥,从单纯写实到抽象、意象、唯美、符号并存,城市雕塑呈现百花齐放之势。由此可见,城市雕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。借鉴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,更好熔铸时代精神与城市文化,打造更有影响力的作品,才能形成雕塑艺术与大众审美的良性互动、共同提升。
雕塑质量折射美育水平。近年来,随着城市雕塑不断普及,广大群众对艺术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。也要看到,一些创作者缺乏独立的艺术判断,照搬照抄、创作雷同,抑或基本功不过硬,作品简单呆板;一些管理者将雕塑等同于盖楼、建桥、铺路,或一味求大求最,或一味要求雕塑承载多方面象征意义,甚至不对照说明都无法看懂其含义。相关现象说明,优化城市雕塑质量,非一时之事;提升社会审美水位,需久久为功。使美育向更高层次拓展,提升包括创作者、决策者、欣赏者在内的全社会审美水平,城市雕塑才能傲然挺立,让艺术之光点亮城市空间,让广大群众徜徉美的海洋。
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>
招考信息
校内路线
真实课堂
从正公考
考公务员就找从正公考
我们的原则
真诚为您提供最优的服务
13815858212
025-85205812
扫一扫 关注从正公考
按照缴费先后顺序排座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