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处可见的体育健身场景,见证着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体育健身在持续升温,折射出体育强国、健康中国建设不断筑牢群众基础、厚积内生动能。
发展群众体育、推动全民健身,增加设施供给是前提。面对旺盛的健身需求,供给侧的任务更为突显。增加体育场地供给,不妨多从街巷小型空地等兼容性强的城市空间抓起。
随着城市功能演进,空间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,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老城区,需要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。经过简单硬化的空地、闲地,不仅是居民体育健身、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也可以汇聚各种商业活动,比如夏季的小夜市、周末的促销场,能够为城市内涵式发展、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增添助力。对空地、闲地稍加改造,用石板或者塑胶铺设成小型广场、健身步道,健步走同机动车争抢马路、广场舞同打篮球争抢球场之类的问题就能得到缓解。这其实也符合变堵为疏、化矛盾于萌芽、解纠纷于源头的治理思路。
回应群众期待,服务群众需求。近年来,从北京冬奥会到巴黎奥运会,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的成绩突破,不断带动全社会形成热爱体育、崇尚健身、关心健康的新风尚。街角巷尾的平地、硬地,不只为全民健身创造了条件,也有助于体育爱好者打磨基础动作、完成入门练习。人们利用家门口的场地接触体育、参与体育,在运动中收获健康、在健康中享受快乐、在快乐中体验人生,技术水平也能获得提升。平日里的健身和练习,是对校园体育和专业训练的有益补充,有利于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,为竞技体育储备种子和幼苗。
空地不“空”,因为寄托着万千需求;硬地不“硬”,因为映照着人文关怀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”“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”。从投入产出看,将街角巷尾的空地硬化,稍加绿化,建设容易,维护简单,可以极大满足人们的健身和训练需求。早晨供老年群体晨练用,中午供上班族散步用、家庭遛娃晒太阳用,下午和晚上还可以被中小学生用于各类户外运动。这样的公共设施,好用不贵、耐用不费,容易发挥出最大的公共效益。像北京“见缝插针”修建的600多个口袋公园,就是类似的有益探索。
从理念到实践,从规划到建设,城市从来都是在拥抱变化、主动变革中变得更为宜居宜业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《决定》提出,“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,并围绕健全城市规划体系作出一系列安排。大到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,小到房前屋后健身设施的增添,把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同边边角角的城市空间有机结合起来,增加体育设施和场地供给,正是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因此,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推进城市更新,不妨适度“留白”,允许将功能更为兼容、获取更为容易的空地、平地、硬地保留下来、利用起来。
不久前,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管委会拆除公园中心区5000余米围栏,解除封闭管理。无独有偶,上海浦东新区的世纪公园也分阶段拆除了围墙,并且24小时开放。城市治理方式、城市规划建设的革新尝试,值得推崇和鼓励。强化公共设施的公益属性,拓展公共空间的功能类型,让喜欢绿植的人出门能见绿,让喜欢运动的人随时随地能锻炼,这样的城市美好生活值得期待!
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>
招考信息
校内路线
真实课堂
从正公考
考公务员就找从正公考
我们的原则
真诚为您提供最优的服务
13815858212
025-85205812
扫一扫 关注从正公考
按照缴费先后顺序排座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