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如何正确而高级地使用“已读乱回” 主页 > 时政热点 > 时评转发
2024-06-01 10:11 来源:网络
“长辈催问什么时候结婚?我回答:中午吧,晚上也行呢”“同学打听工资一个月多少?我回答:28到31天”“亲戚询问考试成绩,我回答:老师给多少分就考多少分”……一段时间来,社交媒体上的已读乱回“梗”引发热议,颇有些“你说前门楼子,他说胯骨轴子”的喜感。有人说,这是规避尴尬问题的处世智慧,是对隐私边界的巧妙维护;也有人调侃,年轻人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另类乱回中,找寻自我腔调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语言是门艺术,说话讲究门道,答非所问古已有之。2000多年前,《孟子》记载“王顾左右而言他”,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成语;《舌华录》再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答非所问的“名场面”:“王守仁初封新建伯,入朝谢,戴冕服,有帛蔽耳。或戏曰:‘先生耳冷耶?’王曰:‘是先生眼热’。”看似前言不搭后语,反倒让话语陷阱的制造者自投罗网。可见,有意识的已读乱回其实并非逻辑混乱,而是在似答非答中岔开话题、在将错就错中巧妙反诘。
诚如木心所言,“答非所问,其实已经是答了”。如今,“乱回”前被冠以“已读”的前缀,折射出信息爆炸时代的无奈。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,社交软件里涌出海量消息,躲又躲不掉,答又不想答,碍于礼貌又困于陌生,隐私边界愈发被蚕食,年轻人在社恐、社牛和社懒等状态间反复横跳,面对刨根问底时被迫启动心理防御机制,索性装傻充愣搪塞过去——“什么时候回来的?”“前两天”“准备什么时候回去?”“过两天”……巧妙规避了“直球”式的正面冲突,在维系社交关系与保持社交边界的矛盾之下,寻求信息分享与守护隐私间的短暂平衡。相较于模糊焦点的糊弄学,无缝转移话题似乎是更高阶的已读乱回。比如,碰见Tony老师推销办卡时,回答“抱歉,我头秃了,这是假发”;遇到教培机构销售员搭讪尬聊时,回答“孩子是我前夫在带”;被侃大山的出租车司机盘问做啥工作时,回答“我是交警”……年轻人使出一套借力打力的语言太极,用魔法打败了魔法,主打一个“平静的疯感”。比起怼人硬刚的发疯文学,或是已读不回的消极冷处理,已读乱回将拒绝隐藏在字里行间中,自然回避、自信回答,态度上挑不出来错,对方想要的答案却一个都没有。看似“句句有回应”,实则“事事没着落”,鸡同鸭讲中巧妙保全了自己的选择自由。已读乱回的精髓在于“乱”,种种“无厘头”回复看似不在一个频道上,却能将严肃话题解构于戏谑之中,以荒诞的答案释放压抑的情绪。在个体化、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,既抵触泛泛之交的越界问话,又想给出体面的回复;既不愿被窥探、被审问、被打搅,也不想冷场搞僵气氛;既不愿纠结内耗自己,也不想让对方难堪。这种“胡说八道”式的快乐,时常让人会心一笑,既是个性化的幽默表达,也流露出年轻一代待人接物的松弛感。当然,已读乱回虽好,但也不能“贪杯”。毕竟,即使是回得妙语连珠,若用在不合时宜的场合,也会让人感到敷衍、失礼和冒犯。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互相尊重,我们需要已读乱回来争取平等关系,也需要真诚沟通来维护亲密关系。讨论正事时,不用已读乱回插科打诨;推心置腹时,不用已读乱回胡乱玩梗;走心交流时,避免张口就来。讲分寸、不逾矩,才是最好的答案。
推荐阅读
查看更多>
-
从正公考2026国省考笔试课
从正公考2026年国省双考笔试课程一期将于2025年7月5日开课(共49天),可单独报班,学费21800元;加考前20天国考和省考刷题冲刺模考,全程69天,含赠...
2024-12-12 关注度:997
-
从正公考2025江苏事业单位笔试课程
从正公考2025江苏事业单位笔试封闭特训课程初定于2024年3月9日上课。新学员可免费试听一天,满意后再交学费。课程安排具体如下:...
2024-12-12 关注度:700
-
江苏省考申论怎么学
第一步:找些近几年江苏省考申论试题做看看,看自己是否适合考公。说明:现在考公人多,试题较难,竞争激烈。如果不适合,不要浪费时间。第二步:听一个完整的针对江苏省考...
2024-09-15 关注度:636
招考信息

从正公考
考公务员就找从正公考
我们的原则
真诚为您提供最优的服务
扫一扫 关注从正公考
按照缴费先后顺序排座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