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来保护咱们的“安静权”? 主页 > 时政热点 > 时评转发
“人欲静而音不止”,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难题:午休时间小憩,结果犬吠裹挟着车辆警报声正中耳心;下班回家看剧,广场上的舞曲精准盖过每一句台词;周末带娃学习,隔壁工地上机器噪声震到全家头皮发麻……怎样守护咱们的“安静权”?
噪声污染是现代城市病的表征之一,类型多样,影响广泛。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2年,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(网络渠道)接到的公众投诉举报中,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生态环境污染投诉举报的59.9%,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一位。社会生活噪声、建筑施工噪声、交通运输噪声、工业噪声,声声入耳,已经成为公众集中反映的问题。
想静静,为啥有点难?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、城镇化进程加快,美好生活需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,而在人口密度大的地方,市民活动丰富,节奏各异的日程表也会造成彼此影响,噪声防治面临较大的压力。与此同时,我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更高了,守护“安静权”的意识越来越强、需求越来越高。
噪声之害,不只让人心烦意乱,还与生活质量和健康息息相关。世卫组织发布的《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》指出,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的人类公共健康第二杀手。噪声会影响休息、触发疾病,已经不仅是经验之谈,也有实验依据——人长期在噪声中,会导致失眠、多梦,休息和睡眠质量变差,甚至引发或触发心脏病、神经性耳鸣、耳聋等疾病。治理噪音问题,可谓势在必行。
防治噪声污染、构建良好声环境,是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。实践证明,噪声污染的产生往往因为规划源头缺乏管控。有的地方,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土地用途、建设布局时,并没有将噪声污染防治纳入考量。“小区挨着大工厂”“路修到哪,房盖到哪”等不够科学的规划,无疑会给生活工作在其中的居民带来烦恼。对此,去年6月5日起正式施行的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,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,充分考虑城乡区域开发、改造和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,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等的防噪声距离,促进噪声污染防治加强统筹规划、源头防控。
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,既要“防”,也要“治”。一方面,涉及噪声防治的环保、交通运输、公安、城管等多个部门,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噪声管理职责与处罚权限,守土有责、齐抓共管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。创新降噪技术,如研发新型隔音建材、低音施工设备等,构建自动监测网络以更好监测噪音污染,凡此种种,都可以更好保护我们的“安静权”。
近日,《深圳市宁静城市建设规划(2023—2027年)》印发实施,成为全国首个为打造宁静城市而实施的建设规划,强调从源头控制增量,重点对噪声污染实行分类防控,引发较多关注和讨论。实际上,不仅是深圳,上海、重庆、广州、潍坊、平顶山、柳州等城市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条例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;福州、厦门、珠海等17个城市,印发了噪声污染防治法部分条款部门工作职责清单,明确了各部门噪声污染防治职责分工和执法责任。越来越多地方正在提升治理水准,补齐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短板,为市民创造更多幸福宁静的空间。
至于“想静静”的你我,也不能“自己想静就要听不见一分贝,自己想嗨就忘了全世界”。提升环境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素养,谅解正常时间段的正常工作生活声音,既防噪声也不主动制造噪声,做好自己、正确监督,才能让噪声远离、安宁常伴。
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>
招考信息
校内路线
真实课堂
从正公考
考公务员就找从正公考
我们的原则
真诚为您提供最优的服务
13815858212
025-85205812
扫一扫 关注从正公考
按照缴费先后顺序排座位!